復旦學者問動輒萬億搞形象工程 何不為居民增收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3/10/12 10:25

最後更新: 2023/10/12 17:48

分享:

分享:

現在6億人的人均月收入還是3,0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月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這跟國力不符。既然我們的國力可以動輒就花上幾千億甚至上萬億去搞形象工程,為什麼不用這些錢去為中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負擔買單呢?

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中國的勞動收入太低,需要調整政策,政府可壓縮投資性支出預算,拿出15至20萬億元用於改善居民家庭收入。

復旦昨日(11日)刊登張軍的專訪,張指,中國過去長期是低薪、低物價的模式,現在需要政策調整令勞動工資增長,大體上與名目GDP增長接近或持平。政府的收入需有相當一部分用於改善家庭收入,這個改善並非建造更多基礎設施,而是變成家庭收入,這些收入可以是實際收入,也可以是名義收入。

張軍舉例指,例如育兒成本可以考慮由國家負擔,義務教育可以從9年變成12年,老人贍養可以大幅度提高抵稅額度,有些隱性補貼可以大幅提升等。他提到需要有一些政策的大調整,正好處在當下經濟復甦的節骨眼上,做這件事情的效果應該會更好,有助於減輕家庭未來的支出負擔,改善消費需求的能力。

張又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勞動力大量從農村釋放,那時普遍很窮,只要比農村好,工資低點沒問題。但今天還用這種模式來推動製造業、出口已經行不通。當出口遇到瓶頸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就發現國內市場沒有足夠大的需求能力。

低工資最大的後果是長期抑制了家庭購買力,城市在住房、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預期成本越來越高,家庭預防性儲蓄居高不下,這樣怎麼擴大內需?

責任編輯:陳建錫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