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競爭白熱化 美日韓「國家隊」紛下場力撐

經濟脈搏

撰文: 蒯宇澄

發布時間: 2024/05/27 16:44

最後更新: 2024/05/27 17:17

分享:

分享:

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白熱化,各國政府紛紛出招支持本土芯片產業。除中國設立國家大基金外,美、日、韓等政府均下場力撐。

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8月簽署《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 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包括對芯片行業527億美元的補貼、對半導體和設備製造25%的投資稅收抵免等扶持政策。具體而言,法案要求成立四支基金:

「美國芯片基金」共500億美元,其中390億美元用於鼓勵芯片生產,110億美元用於補貼芯片研發;

「美國芯片國防基金」共20億美元,補貼國家安全相關的關鍵芯片的生產,2022至2026年由美國國防部分期派發;

「美國芯片國際科技安全和創新基金」共5億美元,用以支持建立安全可靠的半導體供應鏈;

「美國芯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共2億美元,用以培育半導體行業人才。

日本:

日經新聞報道,日本近3年間的支援金額達到3.9萬億日元(約248.5億美元),其中向台積電發放約1.2萬億日元(約76.5億美元),向力爭在日本國內製造最尖端半導體的Rapidus 投入約9000億日元(約57億美元)。

南韓:

總統尹錫悅上周四(23日)宣佈一項創紀錄的26萬億韓元(約190.6億美元)計劃,用於支持該國半導體業。這一攬子計劃包括通過國營的產業銀行,向半導體公司提供總值17萬億韓元(約124.6億美元)的金融支持。另外,設立1萬億韓元(約7.3億美元)規模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基金」,以支持有潛力的芯片設計公司以及原材料、零部件和設備製造商。

台灣:

台灣當局去年提出「芯片驅動台灣產業創新方案」(簡稱「芯創台灣方案」),規劃未來十年(2024-2033)年注資3,000億元新台幣(約93億美元),第一期自2024年啟動,為期5年,首年將投入預算120億元新台幣(約3.7億美元),主要運用台灣半導體芯片製造與封測領先優勢,結合生成式AI等關鍵技術,帶動各行各業全產業發展。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