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貿易戰「翻版」? 中日打法迴異難捉路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8/04/10 09:00

分享:

分享:

  • 回顧美日貿易戰,中日應對方式大相逕庭,未來發展難「以史為鑑」,仍充滿不確定性
  • 當年日本從沒威脅要對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
  • 日本與中國對境外投資的開放程度有很大差異

美國從1975年開始,共針對日本發起了15次「301調查(詳見知識庫)」,並在1985年迫使當時經濟發展迅猛的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導致日圓大幅升值,進入「失落的20年」,經濟復甦處於停滯狀態。

有分析認為,中國可以史為鑑,從美日貿易戰看中美當前貿易摩擦何去何從。然而,現時中美兩國的關係、態度及市場開放程度,與當年美日的情況大相逕庭,未來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

日本從沒對美開徵報復關稅

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370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部分。日本也利用產業政策扶助國內企業成為國際巨頭,獲取了大量美國科技。

同樣是利用「301調查」舉起貿易戰「大棒」,美國於80年代屢對日本進口鋼鐵、汽車、半導體等啟動「301調查」,要求日本解決美國產品的市場准入問題,開放農產品、高技術產品、服務業等市場。

【延伸閱讀】中國三張王牌抗美301 不會淪為第二個日本

【延伸閱讀】中美打貿戰 日韓台澳豈能安枕「食花生」?

當年,日本政府由於需要與美國維持盟友關係,以應對中國,故以「拖字訣」應對,從來沒有威脅要對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與中國政府隨即公布反制清單、表明還擊的應對方式截然不同。

日中市場開放程度存在差異

此外,美國在兩次貿戰中,都要求對方改善市場准入問題,但日本與中國對境外投資的開放程度有很大差異。日本政府允許成功的汽車和電子產品公司赴美建廠,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以及緩解兩國貿易緊張關係。

而據市場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估計,中國去年在美國的投資規模為290億美元,按年減少約3成。基於國家安全考慮,美國也加大力度煞停中資收購金融領域、半導體和其他涉及敏感技術的科技公司。

中方報復舉措涉特朗普票倉

1995年,美國克林頓政府曾計劃對日本進口的豪華汽車徵收100%的關稅,以迫使日本購買更多美國汽車零件。當時,一些克林頓的支持者認為,美國消費者所受的影響較輕微,受影響的既得利益者也主要是共和黨人。最後白宮因汽車經銷商壓力,達成的協議主要是要求日本擴大在美生產規模。

美國農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響力,加大了中美博弈的不確定性。

在這場中美貿易戰當中,北京表明將「不惜代價」反擊美國徵稅,一些政治敏感商品,如美國的農產品和飛機,也列入制裁清單。由於美國農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影響力,是特朗普的重要票倉,任何傷害到美國農民利益的舉措,都牽連甚廣,華府需要面對比當年更大程度的壓力,加大了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