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媒體:「穩」是去槓桿基調 勿危言聳聽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7/05/08 10:53

最後更新: 2017/05/08 10:53

分享:

分享:

內地金融監管不斷升級,引發股市及債市波動。人民銀行旗下的內地《金融時報》今天刊文稱,市場對當前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無需過度憂慮,「穩」是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主基調;文章並強調,勿以市場小幅波動危言聳聽,擾動溫和去槓桿的決心。

文章表示,「各方既要充分認識有關方面進一步加強監管、溫和去槓桿、防控金融風險的決心,也要看到,『穩』是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主基調,『穩』是做好金融工作、維護金融安全的大前提」,文章稱。

金融亂象 不利經濟結構調整

《金融時報》又指,一方面,加強金融監管,推動溫和去槓桿是防控風險隱患,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必要舉措。

【延伸閱讀】監管風暴有底線 現在是「撈底」A股時機?

【延伸閱讀】如何貫徹監管風暴?金融部門曝光重點 

內地金融監管不斷升級,引發股市及債市波動。

事實上,不管是「脫實向虛」,還是「以錢炒錢」,或者是金融機構不合理的加槓桿行為,都會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滋生金融風險,產生擾亂市場秩序的金融亂象,長此以往則會動搖實體經濟根基,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健康發展。

文章強調,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金融監管,正是防風險、抑泡沫的需要;也正因此,近期從貨幣政策到監管政策,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旨在溫和去槓桿,彌補監管短板,切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勿擾動溫和去槓桿決心

文章並援引人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陸磊的觀點稱,金融市場牽涉多方利益,博弈結構複雜。股市、樓市、匯市、債市稍有波動,就有一些人跳出來,誇大渲染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誤導網絡輿論,或者給人行戴高帽,或者以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迫使監管層妥協。

但文章強調,市場各方要充分把握好短期陣痛與長期健康發展的關係,勿以眼前的市場小幅波動而危言聳聽,擾動有關方面加強監管、溫和去槓桿的決心。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