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須尊重專業不迴避真實 「或許沒人比我更愛國」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0/03/19 21:53

最後更新: 2020/03/19 21:53

分享:

分享: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與同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昨日在明報刊登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文章,引發議論,二人當晚撤回文章。袁國勇昨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稱,必須尊重專業,不要迴避真實,強調作為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先要面對真相,又指或許沒人比自己更愛國,非常有信心中國能成功防疫。

袁國勇與龍振邦昨晚撤回題為《大流行緣起武漢 十七年教訓盡忘》的文章,並對引起的任何誤會表示歉意。原文稱,民間及國際媒體則稱之為武漢冠狀病毒或武漢肺炎,直接簡單,亦無不可。又指中國人完全忘記沙士教訓,沙士後沒有雷厲風行關閉所有野味市場乃大錯,認為武漢新冠狀病毒乃中國人劣質文化之產物,濫捕濫食野生動物等,中國人陋習劣根才是病毒之源。對於病毒源自美國之說,是自欺欺人;必須面對真相,勿再一錯再錯,諉過於人。

袁國勇撤「中國野味陋習」文章並致歉 揭真正原因

袁國勇:「病毒源自美國」之說自欺欺人 中國陋習才是病毒之源 

內地野生動物、街市衛生檢疫制度未完善

袁國勇昨日接受深圳衛視及直新聞訪問,稱17年SARS是很大教訓,但17年後內地野生動物和菜市場的衛生、檢疫、甚至整個制度仍然尚未完善,是很大的問題。他指出,如果不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捕捉、宰殺、吃了牠們,很容易將野生動物的病毒帶到人類身上。

他希望,經歷過兩次慘痛教訓後,所有中國人都能改變食物文化和生活習慣,不要再去食用野生動物,更加不能將他們困在野生動物市場、或普通街市裡。亦要搞好菜市場的衛生,別再傳出臭味、堆積垃圾,別讓老鼠出現,不然會有很大麻煩。

有人拉響警報 先當人傳人處理

對於疫情防控,袁國勇稱,必須尊重專業,必定要有專業自主。當有人覺得不對路、拉響警報,先不要下結論他說的是錯,要仔細看清楚他所說有否實際證據支持。有人拉響警報,先不要判斷不會人傳人,就先當做會人傳人來處理。然後慢慢找出這病毒的傳染力有多強,這才能講疫情控制得最好。

他說,中國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有些文化不是那麼好,像吃野味、街市可能沒那麼乾淨,但外國也有他的問題,如個人衛生接觸,不戴口罩、不願意將大型社交活動尤其足球等賽事延期等,結果都演變成好大件事。美國、英國及歐洲等,都無重視中國疫情,雖已拉響警報,但他們不覺得大事,現在他們的問題就很大了。

【新冠肺炎】袁國勇:世衛是否宣布疫情「大流行」分別不大 他們失去部份人信任

【新冠肺炎】袁國勇首曝武漢考察細節 曾向國家領導人提兩大抗疫建議

他續稱,大家都要互相體諒才行。律己以嚴,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的確開頭我們有的地方做得不好,我們要承認的。不要迴避真實,一定要面對真相」。

律己以嚴 謙卑面對自己短板

對於自己在輿論場被誤解,甚至被罵被黑,報道稱袁國勇並沒有說得太多,他說,作為一個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先要面對真相。他相信面對真相,國家自然就會興盛,做得更好。

他強調,要謙卑面對自己的短板,別的國家做得不好,讓他們自己面對。但這件事裡,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當然中國、外國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互相學習。

報道又引述袁國勇說,「或許沒人比我更愛國了」。他稱,每當香港、內地的感染數字突然上去,他都會感受到很大的壓力,時刻問自己如何能將疫情壓制住。

中國科研實力強 阻止源頭仍薄弱 

他指出,最重要是能夠找到方法,令感染的人死亡率降到最低,而這次疫情爆發,很清楚地表現中國的科研實力很強,在短時間內找到病毒,在短時間內可以做到臨床測試,還有在實驗室找到的藥物是否有用。他對中國能成功防疫,以及能有效減低疫症引發的傷亡,是非常有信心。

不過,袁國勇認為最需要改變的是如何阻止病毒源頭發生,如果能阻止源頭的話,政府也不用花這麼多資金去搞疫苗,去研發抗病毒藥。這現在暫時來說是薄弱的一環。而新冠狀病毒有無可能整出14億疫苗給所有人用、去防範新冠病毒,我都覺得很懷疑。

他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頻密,人類食用動物需求越來越大,新發型傳染病一定會再發生。他相信,不出10年、20年內,一定會有另外一次很嚴重的、全球性的疫情會再發生。

【中美角力】特朗普:「中國病毒」一詞非常準確 中方才是「污名化」美軍

【全球大流行】特朗普回應「美軍播毒論」:我們都知道新冠病毒來源

【全球大流行】美國國務院回應「美軍播毒論」:中方散播陰謀論 想轉移責任

【新冠肺炎】 病毒由美軍帶來?外交部:病毒源頭屬科學問題 需聽專業意見

【新冠肺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可能是美軍把疫情帶到武漢

【新冠肺炎源頭】穗港沙士英雄「對決」!鍾南山:不知中國是否病毒源頭(有片)

責任編輯:伍樂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