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中國要芯片自力更生 兩彈一星戰術還不夠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09/23 09:21

最後更新: 2020/09/23 09:25

分享:

分享:

【中美科技戰】中國要芯片自力更生 兩彈一星戰術還不夠

中美博弈長期化趨勢下,經濟內循環及科技自立正成為新國策。如何快速突圍,彭博報道指,當局正制定方案,以當年造「兩彈一星」(即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詳見文末知識庫)的舉國之力發展芯片(又稱晶片)半導體行業。

但學者認為,現代科技技術路徑不明確,還要應對技術的快速更迭,「兩彈一星」戰術並不一定適用。

技術快速更新 難靠資金解決

美國在制裁華為後,曾有人將芯片研究與「兩彈一星」作比較;對此,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駱軍委7月曾撰寫報告駁斥,半導體是按照摩爾定律(Moore's law)高速發展,即單位芯片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增長一倍,研發過程需要面對技術的不斷更新,要支撑半導體技術頂層應用,從材料、結構、器件到電路、架構、算法、軟件,缺一不可,並非投入資金就能解決。

【中美科技戰】中國拓9大根部技術 抗美國圍堵(組圖)

【中美科技戰】逼出中國國策裂變:11萬億推科技立國

更重要是,在摩爾定律驅使下,失敗者接下來還要站在一次比一次高的平台上與優勝者競爭。

海南強國創新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林源園表示,科學和技術是要區分對待,原子彈因技術路徑較為明確,只要集中力量,以高效的資源調配能力調動各種資源,就可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與原子彈相似的,包括現在航空發動機產業,具有路綫明確、應用周期長的特點,只要集中力量,協同協作,就能有明顯進展。
科學多偶然發現 非閉門造車

惟很多科學發現是具有偶然性的,並非閉門造車就能成功。林表示,如生物醫藥行業,技術路綫並不明確,需要在不斷的探索、試驗,甚至在試錯中發現,「兩彈一星的國家意志是需要的,發揮制度優勢去組織資源也有必要,兩彈一星無私的協作精神也值得現在科學家學習,但對不同技術領域,需要有不同實現方法,尊重科學規律、守正出奇才是正確態度,而非一味政府動員和公共資源的堆積。」

【中美科技戰】中國新五年規劃 謀大力支持第三代半導體產業

【中美科技戰懶人包】中國催谷新科技領域 第三代半導體是什麼?

點擊圖片放大
+2

【知識庫:何謂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是中國六十、七十年代對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簡稱,已故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是兩彈一星工程的主要負責人。1960-1970年間,中國分別成功試爆了第一枚原子彈(1964年)、試射了第一枚裝載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1966年)、試爆了第一枚氫彈(1967年)、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70年)。

兩彈一星工程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標誌性事件,尤其是當年中蘇交惡,蘇聯專家撤離,中國靠自己力量實現了擁有兩彈一星、令兩彈一星工程成為中國科技自己更生的符號。

而其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在導彈、人造衛星、遙感與制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也為之後中國航天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美國禁售芯片】蓋茨:逼中國自給自足  對美無好處

【科技戰】中國強攻生物科技突圍  疫苗「雙循環」補芯片短板

芯片納米數字越小越強 不同納米芯片用途有何分別?

【中美角力】中國抗美戰略曝光:以造原子彈決心造芯片

【華為禁令】手機用28納米芯片就夠 華為根本不會斷芯?

【中芯國際】中芯啟B計劃 40納米芯片年底去美國化

直擊弘芯資金崩裂實況 芯片業不是擲錢便成功(有片)

【華為芯片】余承東:美禁令對華為是災難 但還能再堅持一段時間

本報駐北京記者:潘攀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訂閱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