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GDP十年後超美  美國技術霸權2050年消失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10/09 20:14

最後更新: 2020/10/09 20:14

分享:

分享:

林毅夫:中國GDP十年後超美  美國技術霸權2050年消失  

中美角力背後,被指是一場大國爭霸,而經濟規模是衡量中美國力消長的指標之一。在台海兩岸著名的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規模將於2030年超過美國,2050年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規模是美國的2倍,屆時美國用來制衡中國的技術優勢、也就是外界理解的技術霸權,將不復存。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接受《多維新聞》專訪時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林毅夫在9位智囊當中排名最前,外界甚至稱他是「國師」,他對此謙稱「不敢當」。

貿易是互利  中美脫鉤談何容易?

就中美經濟脫鉤問題,林毅夫表示,美國與中國的主要矛盾,一開始的時候指責中國貿易順差太大,特朗普認為哪個國家對美有順差、就是佔了美國的便宜。但是懂貿易的人都知道,貿易一定是互利雙贏,中國賣給美國的產品,基本美國都自己能生產,只不過這些產品附加價值相對比較低,勞動力比較密集,美國自己要生產的話成本比中國高多了,跟中國買比較便宜,所以貿易是雙方都得益。

【中美角力】鷹派變「捍衛中國」? 美媒揭萊特希澤這樣守住貿易協議

【中美角力】特朗普行錯一步致遏制中國失敗 前幕僚這樣說

林毅夫指出,美國還說大陸侵犯知識產權、偷了美國技術,這也說不通,企業之間有侵犯的情形,這個很難避免。三星告蘋果,蘋果告三星的情形時有發生,中國1980年就加入了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也落實了國際承諾,近十年外企在起訴中國企業侵權有84%勝訴。

他表示,中國的經濟規模這些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其實已經超過美國,到2030年即使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也將超過美國。經濟是基礎,美國現在維持在世界上的霸權,美國要維持霸權,因此要壓制中國的發展。

林毅夫說,美國現在提出全面脫鉤,從經濟角度來看會很難發生,不跟中國買產品,不把技術賣給中國,美國公司的利潤就要減少,利潤減少會影響新技術研發。美國不賣技術,德國、日本、韓國的一些企業也會賣,因此能擴大他們的市場、利潤和研發的力度,所以美國做這些事情都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美國不能用80年代遏制日本方法  遏制中國

林毅夫強調,美國試圖像對待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一樣壓制中國的發展,但是現在的中國和日本當時的情況並不相同,美國要對中國「卡脖子(扼著頸項)」,實際上只是加速中國技術進步。假如美國真要斷供的話,那中國就用貴一點的部件。

【中美科技戰】美國澳洲就算聯手拓稀土  也難破中國壟斷

【中美科技戰】防美科技被中國點死穴 特朗普急令拓稀土

就像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講的,都有備胎,能買的時候願意買,如果美國真不賣給中國,那就自己做,無非貴一點。但美國失去中國這麼一個大的市場,企業利潤就薄了,甚至虧損了,它就無法繼續投入研發。

林毅夫說,2030年中國經濟規模會超過美國,2050年中國的人均GDP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經濟規模可能是美國的2倍。到時主要大城市與沿海省份加起來人口規模和美國相等,人均GDP將會與美國相當,產業技術將會和美國處於同一水準,美國可以用來卡住中國脖子的技術優勢將不復存在。

另外中西部還有10億人口人均GDP約為美國的1/3,這部分地區發展速度會比美國快。如果美國按照想跟大陸脫鉤,現在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慢慢的可能變成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再繼續做下去的話會是傷敵五百,自損一千。

林毅夫最後說,中國文化是包容的,西方國家的崛起都是靠霸權,靠殖民地,靠控制其他國家;中國的發展,追求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扶貧濟危,這也是「一帶一路」的理念。所以中國歷史地位的恢復和國際地位提高,就如同習近平所講的是共用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美科技戰】沒了中國造不出電動車?美稀土依賴症沉痾難治

【中美角力】美不受理共產黨員移民 胡錫進:讓中國留住人才

【中美角力】TikTok交易審批進展緩慢 傳可能延至大選後

【中美角力】崔天凱:中美關係遇罕見嚴重困難 反對新冷戰和脫鉤

【中美角力】特朗普軍師:中國留學生僅1%涉安全風險(組圖)

【中美角力】中美緊張關係波及?搜狗將從紐交所退市

【中美角力】習與阿根廷總統通電談一帶一路 直搗美後院反圍堵

【中美角力】中企加速從美國撤退  新浪將從納斯達克下市

責任編輯:鄧國強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立即訂閱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